当前位置:首页 >韩氏历史 >韩氏起源
韩氏发展
作者:中韩会   时间:2022/5/19 10:45:00    来源:    阅读次数:3751


                                  韩氏发展


韩氏有兴盛,是一个不懈发展的历史过程。从韩万受封韩原到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氏崛起的200多年中,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为其勃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历史前提的铺垫。本章着重介绍韩氏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讲述韩氏族人迁徙和分布情况。

第一节 韩氏发展阶段与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韩氏作为大姓之一,其繁衍发展在不同时期随朝代更替、政治环境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春秋时期韩氏的兴起

韩氏真正兴起是在春秋时期(前770至前476)。据《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公元前1000年,黄帝裔孙姬发(周武王)灭商朝之后建立周朝,在分封时封其第五子为韩侯,国君姓姬,封地在韩原(今山西省河津东北)一带,称韩国,曾失国。至公元前九世纪末,西周发生内乱,韩侯的后裔佐周宣王中兴,被赏赐梁山一带土地,遂复建了韩国(疆域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及周边地区),仍为西周的诸侯国之一。韩国前后称侯二百多年,后因国力衰弱,于公元前760年(周平王十年)被晋国所灭。有学者认为,韩国亡国后,韩国贵族们流落他乡,为了标明自己曾是韩国的贵族,遂相约以国名为氏,在中国姓氏大家族中,从此开始有了韩姓人活动的记载。

西周初年,周公灭了唐国后,封成王之弟叔虞于唐,后迁晋地,建立晋国。春秋时期,叔虞后裔晋昭侯姬伯分封叔父姬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结果造成了晋国的分裂局面,此后曲沃桓叔与翼地晋君昭侯争斗几十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是为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使姬万系掉晋哀候,又设计诱杀小子侯,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信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同年,曲沃武公更号为晋武公。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封其叔父姬万于韩原(原韩国之地),姬万以封地得姓氏日韩万、韩万谥号武,又被称为韩武子。自此,韩氏有了立足之地,原韩国的贵族纷纷回到韩原。韩万因帮助武公征讨翼国(今山西省翼城东南)有功、在晋国又是国君的叔父,地位显赫,经不断发展,韩氏一族成为晋国最有影响力的贵族之一。

春秋时期韩氏的兴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有其血缘基础。无论是韩国的旧贵族,还是晋国新兴的贵族,都是周武王的后代,原来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宗同姓,与晋国国君同宗同姓,别姬姓封韩姓顺理成章,姬韩还是一家人。

其二,有其政治基础。韩万受封得姓,一方面与其父成师有关,成师是晋国国君晋武公的爷爷,韩万是晋武公的叔父,一家人自然结成同盟关系;另一方面韩万在助晋武公夺取国君之位时立过大功,担任戎御大夫一职,成为晋武公的左膀右臂,是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因此,韩氏得姓并兴起是必然的。

其三,符合姓氏发展的规律。在春秋时期,周王室推行姓氏有别的宗法制度,姓氏是代表贵贱的重要标志,只有贵族和有社会地位的人才有姓,一般平民有名无姓。因此,作为贵族阶层的韩万能受封并得姓是符合周礼、符合姓氏发展规律的。

二、战国时期韩氏的壮大

韩氏得姓后,韩万的后代在晋国势力不断壮大。韩万后四世有韩厥号献子,原任晋国将军,在平屠岸贾作乱、带兵打仗中屡屡建功,后成为晋国六卿之一。献子卒,子宣子韩起代,宣子徙居州。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宣子卒,子贞子韩须代,贞子徙居平阳。贞子卒,子简子韩不佞代;简子卒,子庄子韩庚代;庄子卒,子康子韩虎代,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盘更大,大于诸侯。康子卒,子武子启章代,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武不子景侯韩立,景侯元年,伐郑,取雍丘。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侯,韩国正式建国,韩虔为新建韩国第一位国君。景侯卒,子烈侯韩政立。烈侯卒,子文侯韩猷立,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伐齐,至灵丘。文侯卒,子哀侯韩顿蒙立;哀侯卒,子懿侯韩若山立;懿侯卒,子昭侯韩武立;昭侯卒,子宣惠王韩康立;宣惠王卒,子襄王韩仓立;襄王卒,子厘王韩咎立;厘王卒,子桓惠王韩然立;桓惠王卒,子韩安立,韩王安九年,秦攻韩,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国遂亡。

战国时期韩氏的壮大与这些因素有关:

1.韩氏的地盘越来越大。由原来韩原封地逐渐扩大,至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盘大于诸侯;景侯韩虔列为诸侯,新建韩国,地盘愈大;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迁都郑,地盘更大。

2.韩氏权位越来越高。由晋国大夫到晋国上卿,由上卿到封侯,由封侯到立国称王,权势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3.频繁变换首府。由韩原到居州,由居州到平阳,由平阳到宜阳,由宜阳到阳翟,由阳翟到新郑,首府多次变换,并且越换越大。随着所辖地盘的扩大、权位的升高,首府的频换,韩氏人口在快速增长壮大。

三、两汉时期韩氏的复兴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在韩国旧地置颍川郡。秦二世时,项羽、刘邦率领诸侯反秦,最终推翻秦王朝,后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原韩国国君韩襄王的曾孙韩信(与淮阴侯韩信同名同姓)辅佐刘邦打天下,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记载:韩王信者(为区别此韩信非淮阴侯韩信,史称韩王信),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人武关。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人汉中…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颖川。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徒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信上书日:“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信乃徙治马邑。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斩其将王喜。信亡走匈奴……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

《史记·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记载: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打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建元六年,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安国为御史大夫四岁余,丞相田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

战国时期韩国亡国后,韩王安的子孙为避祸改姓姬,其他韩姓处于自保低调状态。秦朝被推翻后,韩氏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两汉时期,韩王信辅佐刘邦有功,被封为韩王;韩王信之子韩颓当降汉后被封为弓高侯,颓当之侄韩婴被封为襄城侯;弓高侯爵三传至颓当孙时,因无子而失爵;襄城侯至韩婴孙辈时,因不敬罪失侯。但韩颓当的庶孙韩嫣因是汉武帝最宠信的人而名富显于当世,其弟韩说又因军功封龙额侯和案道侯,其后,韩说子韩兴、韩兴子韩绍、韩增、韩增子韩宝、韩宝从兄韩岑、韩岑之子持弓皆袭爵案道侯。韩宝弟韩骞在汉成帝时官至河南尹。韩骞的后代韩容、韩寻、韩棱、韩辅、韩演在东汉时皆显赫当朝。韩安国在西汉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曾代丞相事。

两汉时期是韩氏复兴阶段,其特点是:

1.秦王朝统治时期短暂,韩国灭亡后韩氏贵族虽受打击迫害,但没有深动其根基,所以能在合适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很快恢复元气。

2.韩氏人才辈出,在西汉初年即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此后的复兴大奠定了基础。

3.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大批韩姓贵族聚集颖川,颖川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行中心;当初被迫流离他乡的韩氏,能够很快在当地稳定下来,生息繁衍,发展起来。

4. 原韩国国民在韩国被强秦灭掉后以国为姓,壮大了韩氏族群。

四、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韩氏的快速发展

在经历两汉复兴阶段后,韩氏进人快速发展阶段。可谓英贤尽显,人才辈出。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十二虎臣之一,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

韩暨,南阳堵阳(今河南省方城县)人,三国时事魏,初以吏能见称,提倡水排(水力鼓风炉),利用水力转运鼓风机械冶铁,较马排的功用提高三倍,在职七年,其后官任太常,班列九卿。
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人,三国时曹魏司徒韩暨之曾孙,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婿,与晋惠帝是连襟,官至河南尹,卒后赠票骑将军。韩寿与其子韩谧家族地位仅在皇室之下,发号施令有过皇帝。
韩伯,字康伯,东晋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东)人。简文帝居藩时,引为谈客。累迁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人为侍中,转丹阳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复欲改太常,未拜而卒。
韩麒麟,昌黎人,晋孝文帝时拜徐州刺史,在官不尚刑法,为人恭慎清俭,卒追封燕郡公,谥康和。
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北魏时勇冠当世,为朝廷所称。尚书令、征南大将军,领太子少师,卒赠泾州刺史、安定王,溢曰桓王。

韩轨,字伯年,太安狄郡(今山西省寿阳县西)人,北齐时官至大司马,封安德郡王,谥号肃武。

韩褒,字弘业,燕州昌平人,北周文帝时为雍州刺史,迁汾州刺史大统初,迁行台左丞,迁侍中。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韩擒虎,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省新安县东)人,隋朝名将,有胆略,屡有战功,任都督、刺史等职,袭爵为新义郡公(其父是北周票骑大将军韩雄),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

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凤阁舍人韩大敏之至,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制举出身,历任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唐玄宗时宰相。

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出身于南阳韩氏,历任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袭封颍川县公;刑部尚书韩仲良之子;唐太宗时任宰相。
韩滉,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韩休之子,画家;历任山南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太常卿、晋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西观察使、江淮转运使、宰相等职;封晋国公,卒后获赠太傅,谥号“忠肃”。

韩弘,河南滑州匡城人,累官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宪宗时加授检校司徒,因功加封为侍中,封许国公,被册拜司徒、中书令。卒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隐。

韩愈,字退之,河阳军人,韩茂九世裔孙,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都官员外郎、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卒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从祀孔庙。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亿,字宗魏,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省)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北宋时登进士第,授职大理评事,知毫州永城县,为政有声名,后累官侍御史、开封府判官、河北转运使、判大理寺丞、龙图阁待制、毫州知州、御史中、工部待郎、尚书左,以太子少保致任,赠太子太保,溢号忠宪

韩琦,字雅主、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士、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为相十年,辅佐三朝,在相州去世,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藏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庭。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卒后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薪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庭。

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韩氏进入快速发展期。其主要特点是:

1各个朝代都有韩氏出仕为官,封爵拜将,子孙后代自然兴旺。
2官职呈家族代代相继现象。如韩暨官任太常,班列九卿,其长子韩肇的孙子韩嗣保、韩嗣保的儿子韩延之、韩延之的儿子韩道仁、韩道仁的孙子韩演、韩演的儿子韩褒、韩褒的儿子韩仲良、韩仲良的儿子韩瑗(唐太宗时宰相),是不同朝代的历史名人;韩暨次子韩繇的孙子韩寿、韩寿的儿子韩谧,在西晋时家族地位仅在皇室之下;韩暨三子韩晏(宴)的五世孙韩播因做官徙居昌黎,韩播的七世孙韩休、八世孙韩混相继为唐朝宰相;北宋宰相韩亿有八个儿子,其中韩绛、韩维、韩缜相继出任宰相;宋朝名相韩琦则是韩休堂兄韩朏的八世孙。正是家族官宦代代相继,为这一阶段韩氏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少数民族改韩姓,为韩姓的壮大发展作出了贡献。北魏时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把复姓步大汗氏改为单姓“韩”氏。

4.韩氏因官宦任职流动性大及避政乱、战乱等因素,播迁天南海北,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元、明、清时期,因战乱频繁,灾荒不断,韩氏在朝为官者不多,故处于发展低潮期,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

当代韩姓人口已越千万,与明代相比,增长了15倍多,但这个发展速度只是等同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第二节  韩氏迁徙分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历代韩氏先辈迁徙史,见证了韩姓人迁都的隆重、建立新营的喜悦;也记录了韩姓人离乡背井的不舍,亲人相别的悲伤。因种种主客观原因,韩姓人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缘由的迁徒,落户在江之南、河之北,天之涯,地之角。每每讲起,无不令韩氏后裔思绪万千,感叹不已。

一、春秋战国时期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晋武公统一晋国成为国君后,封其叔父姬万采食于韩原,因有韩而邑,遂以为氏,曰韩万(谥号武),其后代为晋卿。

从韩万至五世韩厥,世居韩原,即今山西河津东北。六世韩宣子时进行了第一次迁徙,从韩原徙居州,即今河南温县东北。

至韩万七世韩贞子须时,韩氏进行了第二次迁徙,此次徙居平阳,即今山西临汾西南。

至韩万十一世韩武子启章时,韩氏进行了第三次迁徙,此次徙居宜阳,即今河南宜阳西。

韩万十二世景侯韩虔,公元前409年建立韩国,都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迁都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县。
韩万十五世哀侯韩顿蒙灭郑国后,又迁都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

因多次迁移治所和国都,国力不断增强,辖地越来越大,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省打下坚实基础。

二、秦汉时期

秦灭韩,尽入其地,设颍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秦亡,汉兴,韩襄王曾孙韩信辅佐刘邦有功,初封为韩王,史称韩王信(以区别淮阴侯韩信),王阳翟(属颍川郡)。后因战局部署的需要,又改封到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在王马邑期间,韩王信因与匈奴讲和受到朝廷杯疑。信恐诛而叛汉投奔匈奴。汉文帝时,韩王信的次子韩颓当及长子的儿子韩婴率众降汉,分别被封为弓高侯和襄城侯,自此稳下来。西汉初、大批韩姓贵族以古都阳翟为中心聚居,颖川成为韩氏的展繁衍中心。西汉末年,韩颓当的五世孙韩骞(任河南尹)避王乱徙居南阳堵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在东汉时发展为望族,韩骞的曾孙韩寻后还颖川舞阳(今河南省舞钢市)。

秦汉时期、韩姓除上述大的迁徙活动外,有些韩姓人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

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中原,中原韩氏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并有不少支系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除极偏远的地方外,韩氏几乎遍布全国。

颍川是韩氏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此时不少支系开始外迁,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市)、广陵(今江苏省扬州)、江南一带,都有韩姓大族,均称从颖川迁徙而来。

南阳韩骞支系,除少数后裔留居南阳外,多因仕宦缘故而离开堵阳。其中尤以昌黎支系和韩愈支系最为有名。韩骞之玄孙韩棱,自南阳居颍川舞阳,因任职又迁居安定郡。韩棱之玄孙韩福、韩述(术)分别是韩愈支系和昌黎支系的先祖。

韩福之孙韩海居住安定安武,安定即安定郡(今甘肃省泾川境内),安武即安武县(今甘肃省平凉东),韩海之玄孙韩耆在北魏时徙居常山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市九门乡及周边一带),韩耆之子韩茂为北魏名将,领太子少师。韩茂曾孙韩镶拜平北将军,于后魏神龟元年避政乱迁居北修武安阳城(今河南省修武县境内),韩镶长子韩杰,修武县尉,于隋大业八年自安阳城迁居修武南阳城东关,韩杰后五世有韩愈。

韩术及其子韩纯,都曾任河东太守,韩术迁居昌黎(今辽宁义县)为昌黎韩姓始祖,其后商名人层出不穷。韩纯的儿子韩暨,在三国时的魏国官至司徒,韩术的七世孙韩延之,在后魏时被封为鲁阳侯;韩延之的孙子韩环官至平凉太守,封安定公;韩环的儿子韩演、为常州刺史:韩演的儿子韩褒,为后周少保,徒居昌黎(治今辽宁义县);韩褒之子韩仲良,徒居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韩仲良之子韩暖,在唐高宗时官至字相。

韩暨有三个儿子,长子韩肇,其后代有韩延之、韩环、韩演,韩褒、韩仲良:次子韩繇,其孙子韩寿、曾孙韩谧在西晋末年家族地位仅在皇室下;三子韩晏(宴),其后世孙韩播徙居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以后与其他支系在昌黎逐步播迁,发展到今辽宁、吉林、河北等地。韩播之八世孙韩休迁居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韩休与其子韩滉在。唐朝不同时期相继为宰相。

在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代末年,河南固始县韩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四、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族群大量南迁江、浙、闽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较大规模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秦国、新加坡等国定居。明朝大移民发生在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移民人数达百万人之多。其中也有韩姓人群被移民全国各地。

宋明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一65万人,约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0.67%一0.78%,排在第二十五至二十九位之间。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韩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这六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两省,又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宋、元、明600年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人口在减少。

五、当代韩姓的分布

当代韩姓人口约千万人左右,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左右。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韩姓人口的增长是呈V字图形。河南省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娃人口的14%。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苏、辽、皖、晋、黑、陕六省,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在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强劲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韩姓在人群中分布比率示意图表明:以长江为界分高比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皖苏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在陕宁南部、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皖苏南部、上海、湖北、重庆、四川北部、浙赣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一0.88%,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0%的韩姓人群。

六、渡海定居的台湾韩姓
台湾学者黄秀政先生在其所著《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之检讨》一书中指出:清代台湾有泉民、漳民、粤民三大势力。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从厦门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收复台湾,随郑成功渡台者多为泉民(即泉州之民);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攻入台湾,迫使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跟随施琅征台者多为漳民(即漳州之民)。而粤民则因施琅奏请被禁入台,迟至康熙末年,始得越渡入台。泉漳先至,故占据海滨平原,粤民后至,故多居于附山地带。

台湾学者白长川先生根据台湾宗亲谱系会1979年年刊所载有关台湾世居住民祖籍与姓氏的资料,研究了台湾地区各市县世居住民的祖籍及比例:台北市旧市区,清一色都是泉州籍的人;台北县,世居多以泉州人为主;新竹市,世居住民以泉州人为多;新竹县,以客家人居多,竹山、秀山两镇泉州人与客家人参半;台中市,世居住民清一色漳州人;彰化县,各乡镇多为泉州人;云林县,也多为泉州人:嘉义市,以漳州人居多;台南市、县,以泉州人为主;高雄市,世居住民以泉州人为主;南投县、漳州人居多,泉州人次之、国姓乡客家人居三;屏东县,是泉州人与客家人共处,客家人路多于泉州人;台东县,泉州人占47%,州人占10%,客人占25%;花莲县,泉州人、漳州人占56%,客家人占42%,其余为山地人;基隆市,世居住民以漳州人为多。

综上所述,闽、台之间一衣带水,海峡两岸手足情深,关系极为密,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同胞纷纷到大陆特别是福建寻根祭祖,也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台湾同胞的祖籍并不仅限于闽粤。清朝以来,不断有大陆各地的官员、商人及其他阶层的人士前往台湾,或任职,或经商,或务工。尤其是1949年前后,为数甚多的大陆各省籍官员和士兵随着国民党军队退往台湾,散居于台湾各地。《台湾区族谱目录》附有各家谱祖籍的“区域分布索引”,从中可以看出各姓的祖籍情况。其中,有关迁徙台湾韩姓家谱记述的祖籍及散居地情况如下:

《敕封儒林郎韩友德继妣陈安人墓志铭》,由凤山县正堂天宗侄韩燕撰文,时在乾隆癸卯年,即乾隆四十八年(1783)。这是《目录》所收录的韩氏族谱中年代最早的一种。据《墓志铭》记载,韩友德这一支韩姓,是从其父渡海到台始定居于台湾的,因而韩友德之父被尊为渡台始祖,祖籍福建,其子孙后裔散居于台南、台北、高雄及美国、日本等地。

《韩氏族谱》写本,编者及编印年代均不详。这一支韩姓的始迁祖是韩清奇,祖籍为广东揭阳,定居台湾后散居于桃园、八德等地,已传19世。

《韩氏祖谱》,编者及编印年代不详,始迁祖是韩国山,祖籍安徽宿县。

《韩氏家谱》,韩智仁编撰。其始迁祖是韩金铎,祖籍河北高阳,散居于台东、卑南。

《韩氏家乘考》,韩思道编撰,刊印于1973年。祖籍河南孟县,其家族中的韩晋景、韩清濂、韩清溪等渡台定居。这一支韩姓不仅居住在台湾,而且专门注明还有居住在河南的,由此可见其家族在海峡两岸的血缘联系。

《韩氏念祖录》,韩氏宗亲会编撰,韩思道执笔,刊印于1974年。祖籍也是河南孟县,同样居住于河南、台湾等地,始迁祖为韩文光。

《韩文公家谐》,韩清滚补续,刊印于1975年。祖籍河南孟县,居生于河南、台湾。

《韩文光后裔家族世系表》,韩清濂补续,利印于1976年。祖籍河南孟县,居住于河南、台湾。自韩文光起,已传21世。

《六十回忆录》,韩石泉遗著,刊写于1966年。作者韩石泉在回忆录中追溯了自己的身世,提及迁台始祖为韩子星,字斗华,到台湾后居住于台南市。

《韩氏避祸台湾故乡世系考》,编者不详,刊印于1963年。这一支韩姓到台湾后居住于台北、大甲、布袋等地。

从上述台湾现存的韩姓家谱资料,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台湾的韩姓来自大陆的各个省份,其中以福建、广东、河南为多;而且从韩友德继妣陈安人的墓志铭所载内容可以看到,韩友德之父已经渡海到台,其时间当不会晚于清朝乾隆年间。当然,韩友德之父并不是最早的韩氏入台者。据台湾文献资料所载,韩氏由闽、粤入台,始见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在台湾率众起义时,就发现一位名叫韩任贤的义民已在下淡水港居住多年。可以肯定的是,这位韩任贤也不是韩氏入台的先祖,在他之前还有先行者,只是还有待于进一步考据。不过,大陆的韩氏大批入台,则是清朝康熙之后的事了。

据统计,台湾的韩姓多居住在台北、基隆、阳明山、新竹、台南、台中、高雄等地,人数最多的是新竹县。依据各姓在台湾人数的多寡,韩姓排在第91位。

七、四海为家的异域韩姓

随着韩姓的繁衍发展,韩氏后裔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逐渐向海外流布拓展,其足迹遍布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

海外韩姓最早居住的地区,应在现今的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与我国的东北地区山水相连,历史上,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古国与我国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双方既有战争冲突,更有和平交往。自两汉开始,中原王朝的使臣和学者就曾不断地前往高句丽等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交流。据史书记载,西汉初年,朝鲜王侯准僭号称王,被燕亡人卫满打败,率众入海,居于韩地,自号韩王。其子及亲属未入海者,仍居当地,以韩为姓。这一以韩为姓的人群所居之处、即是现今的朝鲜半岛。

元、明之际的韩复,也定居在高丽。韩复的生卒年不详,本名拜住。元帝至元元年(1335),韩复耀进士第一名,官至枢密院副使。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为明,元顺帝逃亡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公元1370年,高丽将领李成桂率军攻击北元兀刺山城,拜住也在此城中。城破以后,拜住随李成桂人高丽,并在高丽定居下来。高丽恭愍王任命他为判司农寺事,赐姓名为韩复。后来他官至大匡西原君进贤馆大提学。

不过,韩姓向海外发展,特别是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应该是在韩姓拓展至闽粤、台湾地区之后。因为闽粤地区距离南洋最近,闽粤人前往南洋最集中、人数最多,即使大陆其他地区的人前往南洋,往往也要先经闽粤;而南洋又是中国人向欧美流布的中转站,早期移居欧美的中国人大多是经由南洋再辗转前往的。至于台湾,同样也是韩姓前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的中转站之一,前述台湾韩友德这一支韩姓的后裔散居于美国、日本等地,就是一个例证。从时间上说,韩姓大批向东南亚、日本及欧美等海外地区发展,应是清朝康熙年间以后的事情。

进入近代,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国力日益强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形成了一股热潮;而美洲大陆的不断发展,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工、华商和留学生前往美洲。由此而在海外韩姓中涌现了许多精英,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移居海外的韩姓,其祖籍绝大多数都在今广东、海南、福建,由此也进一步证明:韩姓在历史上是先从中原迁徙至闽粤地区,然后又主要是从闽粤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各地的。

(六、七内容摘自李克勤主编《中华姓氏谱·韩》)



中韩会二维码
备案/许可证号: 渝ICP备2022003722号-1 渝ICP备2022003722号-2
中华文化促进会韩武子文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