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理论家,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文化促进会韩武子文化委员会名誉会长韩树英同志的遗体,2022年7月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韩树英同志因病于2022年6月30日10时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韩树英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岐山、王晨、陈希、黄坤明、胡锦涛、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张德江、俞正声、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刘云山、王勇、肖捷、张庆黎等通过敬献花圈、或致唁电等形式对韩树英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沉痛悼念韩树英同志,并敬献花圈。
6日上午10时,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门左右两侧书有“文光射斗阐扬马克思主义精髓”“德泽润世培育现代化事业栋梁”挽联,礼堂正门上方悬挂“深切悼念哲学家教育家韩树英先生”的横幅。
“百岁长者,驾鹤西去,韩氏家族,恸失良师”——大连韩氏家族敬挽
“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播马列火种桃李满天,一代名师谆谆教诲传韩门家风流芳千古”——中华文化促进会韩武子文化委员会敬挽
附:韩树英同志生平
韩树英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理论家,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韩树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30日10时23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韩树英,曾用名韩敏夫,汉族,1922年10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30年至1931年,就读于大连沙河口白云山小学、大连中华青年会附属小学;1932年至1938年3月,进入大连西岗子公学(小学)学习;1938年4月至1941年12月,在大连中学读书;1942年4月至1943年12月,就读于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其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于1942年10月加入中共地下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后改称“新知识研究会”);1944年3月至1945年10月,任太岳四专署晋豫中学教员、班主任;1945年12月至1946年3月,在大连师范讲习所做地下工作;1946年4月至1947年7月,任大连市立高级中学校长,1946年6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至1950年3月,任大连市民主政府教育局副局长;1950年3月至1950年6月,任大连市民主政府文教局局长;1950年7月至1954年7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4年7月至1955年8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工作;1955年8月至1961年8月,任中央高级党校助教、讲师;1961年8月至1966年6月,任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和迫害,期间被下放河南周口中央党校“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5月,被彻底全面平反后恢复哲学教研室副主任职务;1979年3月至1982年4月,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6月,当选中央党校党委委员,1980年6月,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同年由中央党校校委批准为教授;1982年4月至1983年10月,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校委委员;1983年10月至1988年7月,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校委委员。1988年7月后继续担任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坚持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9年7月离休。
上世纪八十年代,韩树英同志曾任中央干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七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执行会长,第一届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韩树英同志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长期从事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忠诚于党的理论事业和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理论人才,树立了教书育人的崇高道德典范。
韩树英同志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961年,他参加了由艾思奇、胡绳主持的哲学通用教材《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编写,1978年又负责该书的修订和再版工作。该书集中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陆续编写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份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的指示精神,他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该书系统总结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经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干部和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该书被中宣部推荐为全国干部哲学学习参考教材,1995年被新闻出版署列为国家《常备书目》。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韩树英同志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最新哲学理论成果的研究、宣传工作。1981年,他提出要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先后撰写《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个问题》《针对新时期的实际,掌握和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等重要文章,1993年,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并编写《毛泽东哲学思想》一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韩树英同志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展开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几点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从哲学上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文章,为研究和宣传邓小平哲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树英同志一生致力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他组织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的同志编写出版《通俗哲学》一书,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好评,并被中宣部推荐为干部学哲学的重要参考书。2011年该书修订版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
韩树英同志一生致力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的功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中央党校刊印了韩树英同志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及其形式》两篇讲稿,科学回答了在我国过渡时期社会的经济基础问题上的主要理论分歧点。
1959年,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的思潮及其思想根源,韩树英同志发表《必须正确对待客观条件》《怎样防止工作中的急躁倾向和保守倾向》等文章,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和科学分析的精神。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7年12月8日,韩树英同志和哲学教研室的其他几位同志一起,率先对康生进行了揭发和批判。在反对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期间,他撰写了《“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一文,在内部的《理论动态》刊登后,于1978年7月28日在《光明日报》第一版公开发表,为推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于1979年至1980年期间撰写的《开展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几个问题》等文章,从哲学上深刻地阐明了思想路线的实质和真理标准的内涵,为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中,韩树英同志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哲学理论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重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以及“三农”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哲学研究。1985年,发表《矛盾、动力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文章,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他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提出了“三农”问题的提法,1992年,撰写《农民问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文,对“三农”问题的发展及其战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他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写成专门书面材料呈交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采纳。韩树英同志还为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并向中央反映了许多情况和建议。
韩树英同志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顾全大局、一身正气;他德高望重、虚怀若谷、意志坚强、淡泊名利;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他关爱青年、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韩树英同志为党的理论事业和党校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树英同志永垂不朽!
延伸阅读:
《韩树英曾两度异地寻根 因工作繁忙搁浅未果》
韩树英同志的生平,详细回答了他是谁?多年来,他有着怎样的过去。寻根情结很重的韩树英也曾一度认真“审视、研究”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前牧城驿村本支韩氏的根,400多年前又究竟是具体在哪里?并曾两度异地寻根,遗憾的是终因工作繁忙,均搁浅未果。
1983年夏,带着诸多疑问,韩树英曾利用假期,去山东省文登县高村镇韩家村。在那里,他与村民韩可和老人攀谈中了解到,本支韩氏明初从云南迁来落籍山东。文登韩氏分布数村,皆为同族。
1987年6月,不甘心的韩树英再次出发,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白岩乡韩晒经村寻根问祖。此行,他造访了73岁老人韩加美。韩加美说,祥云县本支韩氏先祖随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来此地,有将军韩文秀、韩文璞者在此落户,后人世代居此。村后有一大墓,竖有韩大将军碑,唯石碑已毁于“文化大革命”。该村村民韩向荣对韩树英30多年前的来访记忆犹新,韩向荣介绍说,当时自己年龄还很小,只知道来访的韩树英是从首都北京来的,寻根问祖,临走时还给他留了5元钱。
因工作繁忙,韩树英的寻根问祖之路就此搁浅。
古人云:山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据200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连韩氏族谱》记载,韩树英祖籍为明末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韩家庄,目前已知其为始迁祖韩召公第十四世孙。韩树英的家谱为:
始迁祖韩召,妻赵氏,赵氏生三子:仲魁、仲文、仲武
二世仲武,妻赵氏,生子成良
三世成良,妻耿氏,生子显儒
四世显儒,妻王氏,生四子:美才、美元、美弼、美智
五世美才,妻王氏,生三子:世登、世举、世荣
六世世登,妻韩氏,生三子:志亮、志远、志达
七世志亮,妻傅氏,生一子:玉
八世玉,妻谢氏,生两子:国通、国达
九世国通,妻傅氏,生一子:兆德
十世兆德,妻傅氏、赵氏,生两子:兴万、兴诗
十一世兴万,妻文氏,生两子:恒新、恒显
十二世恒新,妻张氏,生三子:玉展、玉屏、玉履
十三世玉展,妻乔清和,生一子树英
十四世树英,妻孙德祯、范玉传,生三女:长女虹(少亡)、次女霖、三女梅
中华民国东北陆军第十七旅中将旅长韩光第将军像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
受良好的韩氏家风熏陶和影响,本支文登韩氏亦多出国之栋梁,近代有抵御外敌的爱国将领,当代有韩树英这样的哲学、教育大家出现,还有高端学术人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诸如:召公十三世孙、在1929年11月18日与苏军作战的35岁血染疆场、马革裹尸的韩光第将军(东北陆军第十七旅中将旅长,殉国后被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追授上将。);召公十五世孙、2013年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的原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
多年前韩树英回大连扫墓,与族人合影留念 左前五为韩树英 后五为本文作者
“韩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家族文化。这不仅体现在诸如韩非子、韩愈等先哲文士的伟大作品中,还更多体现在历代编修的韩氏谱书中。一个家庭或家族,只有拥有良好的家训、家风、家族文化,才会得以良性地传承和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古人通过这些慎终追远,老中青‘传、帮、带’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代,更易让后人们从先人的奋斗中足迹中找到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业余时间,从2005年起,深入研究“韩氏谱牒文化”的中华文化促进会韩武子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召公十四世孙韩行阳留下《祭祖感怀》为证:
明末文登始召公,踏浪渤海遇青龙。
广鹿岛内传基业,耕读两路孕枭雄。
金州拓土清定鼎,光第民国建奇功。
子孝孙贤家风好,嗣布东南西北中。
德民院士北同首,耳鼻喉科属他聪。
树英校长留佳话,中国马列不老松。
(完)